在不少医院推出的体检套餐中,根本就没有大便常规的踪影,主动在体检时选择大便常规的市民也寥寥无几。大便常规之所以乏人问津,主要是嫌取样方式太麻烦而索性不做,或者是对大便常规的认识还处于“不就是检查寄生虫吗?检不检都没所谓”的状态。实际上,大便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的“警报器”。那么便常规检查能查到什么呢?
大便常规检查主要有一下几方面内容:
大便潜血:它能查出大便中极小量、肉眼看不见的出血,出现潜血的常见疾病包括肿瘤、溃疡、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胆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息肉等。一般的大肠癌患者和三分之一的腺瘤患者会有定期出血的现象。消化道癌症早期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达到90%以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大便常规潜血试验也多为阳性,或间断性阳性。
白细胞:白细胞偏高说明有炎症。
同时,大便常规检验还能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
便常规学会察“形”观“色”
正常粪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黄色。大便颜色的形成有诸多影响因素,第一是与食物有关。广州人有句老话:“吃猪红屙黑屎”,也就是说吃了猪血大便会变成红黑色,绿色蔬菜吃得多,叶绿素含量高,大便呈绿色。第二是与药物有关,胃病患者吃含铋的胃药,缺铁性贫血病人经常补充铁剂,大便也会呈黑色。炭剂、一些黑色的中成药吃了也会拉黑便。当大便颜色出现某些异常时,可能与疾病有关。
灰白色(“白陶土样”):有可能是黄疸或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黑色或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红色:多是下消化道出血,痔疮、肛裂,或者是食用过多的西瓜、西红柿。
无论是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拉血便,都有一个特点,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是便后滴血,这种情况多是患了痔疮。
通过观察大便的形状也能了解一些疾病信息。正常的大便应为圆柱形,较软,异常的形状包括:太硬、太烂甚至黏液或水状。
球形硬便:便秘时可见;
粘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者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粘液脓性血便:多见于细菌痢疾;
酱色粘液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水样、蛋花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见于伪膜性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
糊状便:多见于小肠疾患。
体检专家提醒:小检查有大作用,尿常规、大便常规这两项检查不应忽视。
(责任编辑:王慧明 实习编辑:谭勇)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