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检查需从儿童做起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发病率高、涉及人群广的公众健康问题,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儿童早期阶段的骨密度值是预测后期骨骼状况的最佳指标。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指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之所以被称为“无声杀手”,是因为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而且早期无预警信号,临床也没有明显症状。年轻人如出现腰背酸痛、骨关节疼痛或轻微外伤后骨折,应及时体检,排除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其相关病因从儿童时期就已经潜伏了。儿童期和青春期是骨发育的关键阶段,人体大约在20岁以前能获得峰值骨密度90%以上的骨量,30岁骨量达到最高值。
骨密度检查
目前唯一的诊断骨质疏松症和评价骨折风险的方法。成人测骨密度可早期判断骨质流失情况,以预防骨质疏松。
儿童骨骼尚处发育阶段,过去一般主要是检查血钙,一般是静脉采血。是判断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为评价骨丢失率和疗效提供重要客观指标,有利于对孩子的骨健康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责任编辑:韩欢 实习编辑:谭勇)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原发性高血压病、代谢性疾病、慢性酒精肝病的诊治。对健康保健尤具造诣
擅长领域:擅长小儿消化道、泌尿系、呼吸道常见病,对儿内、儿外科常规诊疗熟练掌握,特别是小儿腹泻病、肺部感染、小儿疝气、鞘膜积液、皮肤血管瘤、小儿先天斜颈、脑损害后康复治疗、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擅长领域:主任医师,硕士 一九九一年大学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和儿童保健工作25年,擅长儿童营养障碍性疾病、生长发育偏离的诊治、高危儿的评估和干预以及功能性便秘的防治,如微营养素缺乏、佝偻病、小儿厌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的神经发育监测等,主持市区级科研3项,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