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疟疾是由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史
1.个人史:居住在疟疾流行的地区,在疟疾高发季节出现不适症状。
2.接触史:与确诊的疟疾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为1-3天,平均是2天。
2.典型症状:患者会出现周期性发作,表现为发热、寒战、体温迅速上升至39°C以上,伴有全身显著肌痉挛并伴随明显畏寒,而后皮肤发红,热退时疲乏无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头痛、脾脏和肝脏肿大,还可能会引起脑型疟疾,出现谵妄、惊厥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涂片抗原检测:取外周血制成涂片后,使用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疟原虫,若发现配子阶段的裂殖体则可辅助判断是否患有疟疾。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技术对循环病毒RNA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疟疾。
3.抗体检测:主要分为IgM抗体检测以及IgG抗体亲和力试验,前者用于急性期诊断,后者用于回顾性诊断。
4.分子杂交技术:通过特异性地检测待测标本中疟原虫的特异序列来确定其存在,可用于无细胞分离株及纯培养条件下疟原虫的鉴定。
5.免疫学方法:包括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等,可以检测人体内产生的抗疟相关抗体,从而辅助诊断疟疾。
如果怀疑自身患有疟疾,建议及时到医院感染科就诊,完善上述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疟疾。此外,由于疟疾属于传染性疾病,因此对于确诊者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