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让英才远离“过劳死”

2009-10-03 03:52: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现代社会的特殊病“过劳死”,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其突出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加大,导致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

  “过劳死”正在逼近知识分子群体

  现代社会的特殊病“过劳死”,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其突出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加大,导致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

  令人担忧的是,“过劳死”正在日益逼近我国更多、更年轻的知识分子。

  “体检、化验查不出明显的病状,但自我感觉很累,工作时无精神,生活中缺少乐趣,而且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这是很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感觉。专家指出,这种状态会进一步发展为过劳,直至引起疾病或导致死亡。

  最新人才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有超过七成的知识分子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知识分子不重视这一问题,不久的将来,这部分人中将有一半以上要患上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疾病,而这些患病人中有一半将面临“过劳死”,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国内外的多项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不久前,北京1866名知识分子接受了体检,结果显示,患有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白内障、高血压病、癌症等疾病者的比率竟高达 84.6%,尤其是40—59岁组的患病率高达90.4%。

  不仅面临“过劳死”问题的人群日益扩大,而且年龄也日益降低。国内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已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平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

  导致“过劳死”的“元凶”有哪些?

  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知识分子不断透支健康。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也日益渗透其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超载,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下岗失业,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给他们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特别是工作超时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普遍工作现象,长时间加班无休息日的工作等违反生理规律的劳动极易导致病理性疲劳,若不及时治疗必然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诱发或加重各类疾病的发生。

  新技术的采用加大了知识分子的工作负担。与几十年前的想象恰恰相反,人们以为未来的技术进步会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悠闲、舒适的世界里,然而电脑和其他科技产品的出现,却加大了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工作负担。随着自由时间一点一点地被挤压,不少知识分子不知不觉地患上一种“紧张症”,出现“过劳死” 的几率大为增加。

  心理因素对知识分子的生理状态、行为方式也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威胁知识分子生命安全的“过劳死”现象,主要与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和挫折心理有关。

  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为什么知识分子英年早逝悲剧频频上演?除了遗传、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外,生活方式是否科学极为重要。医疗保健研究表明,睡眠规律紊乱、休息和闲暇时间很少或没有、饮食习惯多变、家庭生活不稳定等因素会导致疲劳淤积,严重的可能导致“过劳死”。有关资料显示,吸烟、酗酒、缺乏锻炼、高脂和高胆固醇饮食、肥胖、紧张和滥用药物等行为或接触化学毒物等都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和早死。知识分子群体,因为工作关系,容易忽视科学生活,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等都是潜在的健康“杀手”。

  狙击“过劳死”,我们如何应对?

  很多国家将“过劳死”作为一种工伤。因此,我国也应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并尽快出台相应措施,防止高强度的劳动对人造成伤害。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有115种,但“过劳死”不在其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在当前“过劳死”进入立法程序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应当多提醒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从精神和物质上进一步照顾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

  长期以来,我国的健康教育比较落后,不重视健康教育,尤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广大国民的保健意识也十分淡薄,甚至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国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已刻不容缓。

  专家指出,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也很重要。用人单位应尊重员工的休息权,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工作量,不要超过员工的正常承受能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严禁损害员工利益的行为发生。员工也要真正懂得并努力践行劳逸结合之道,合理协调工作与生活、学习、娱乐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防止“过劳死”,关键靠自己。作为人才强国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更要有良好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导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会诱发疾病。此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也是知识分子们必须花时间研究的“新课题”。

(实习编辑:陈战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