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体检项目及各项意义 (5)

2009-10-08 05:04: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1、体内氯化物丢失过多:①严重的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②糖尿病酸中毒;③慢性肾功能衰竭;④失盐性肾炎;⑤阿狄森氏病。2、摄人氯化物过少:①出汗过多,未补充食盐;②慢性肾炎,长期忌盐饮食后;③心力衰竭,长期限盐并大量利尿后。升高:1、体内氯化物排出减少:①泌尿道阻塞、急性肾小球肾炎无尿者;②肾血流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2、摄人氯化物过
 氯   96-108 mmol/L

  临床意义   降低:1、体内氯化物丢失过多:①严重的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②糖尿病酸中毒;③慢性肾功能衰竭;④失盐性肾炎;⑤阿狄森氏病。2、摄人氯化物过少:①出汗过多,未补充食盐;②慢性肾炎,长期忌盐饮食后;③心力衰竭,长期限盐并大量利尿后。升高:1、体内氯化物排出减少:①泌尿道阻塞、急性肾小球肾炎无尿者;②肾血流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2、摄人氯化物过多。3、以换气过度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4、高钠血症脱水时。

  钾   3.5-5.5 mmol/L

  临床意义   降低:1、钾的摄入不足,如饥饿、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另外严重感染、败血症、消耗性疾病、心力衰竭、肿瘤等疾病的晚期以及手术后长期禁食等。2、钾的过度丢失,如严重的呕吐、腹泻及胃肠引流等。3、钾的细胞内转移,如家族性周期性四肢麻痹、肌无力症、给予大量葡萄糖等。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柯兴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5、肾脏疾病。6、碱中毒。 升高:1、肾脏功能障碍。2、细胞内钾的移出:如重度溶血反应、组织破坏、灼伤、运动过度、注射高渗盐水或甘露醇使细胞脱水。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即阿狄森病。4、组织缺氧:如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急性肺炎、中枢或末梢性呼吸障碍、休克及循环衰竭、全身麻醉时间过长。5、酸中毒。6、含钾药物及潴钾利尿剂的过度使用,如注射大剂量青霉索钾或长期应用安体舒酮、氨苯喋岭等。

  钙   2.1-2.75 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广泛骨转移、阿狄森氏病、结节病。 降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佝偻病、软骨病、吸收不良性低血钙、慢性肾炎、尿毒症、大量输入柠檬酸盐抗凝血后。

  铁   9-30 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1、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2、红细胞再生或成熟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3、铁的利用率降低,如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4、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5、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治疗或肌肉注射铁剂引起急性中毒症等。 降低:1、机体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等。2、机体失铁增加,如失血,包括大量和隐性失血,特别是肾炎、肾结核、阴道出血、溃疡病等,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出血。3、体内铁的需要增加又未及时补充,如妊娠、婴儿生长期等。4、体内贮存铁释放减少,如急性和慢性感染、尿毒症等均可引起铁释出减少。5、某些药物治疗,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消胆胺等。

  镁   0.6~1.07 mmol/L

  临床意义   升高:1、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少尿期、尿毒症、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未治疗的糖尿病昏迷等。3、镁制剂中毒。 降低:1、消化道丢失,如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或胆道瘘管等。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3、用利尿剂治疗而未及时补充镁。4、其他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晚期肝硬化、急性心肌梗塞、急性酒精中毒等。

  锌   7.65~22.95 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严重烧伤、发热、营养不良、味觉障碍、生殖机能减退、肝硬变、酒精性肝损伤、肾功能不全、皮质类固醇治疗、肠性肢端皮炎、肺癌等。升高:见于创伤、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甲亢等。

  铜   11.0-24.0 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因体内α—球蛋白缺乏,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使游离铜进人组织沉积。2、Menke卷发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吸收铜障碍,铜在组织中分布不平衡,血清、尿、肺、毛发、脑和肝中含量低,肾、脾、十二指肠、胰的含量高,肾皮质铜的含量特别高。3、低蛋白血症:如恶性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肾病综合征等。4、其他疾病:如婴儿口炎性腹泻、婴儿自发性低蛋白症、烧伤等。升高:1、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等。2、肿瘤,如淋巴瘤、何杰金病等。3、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4、其他疾病,如血红蛋白沉着症、肝之变、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铅   <1.2 umol/L

  临床意义   增高:铅中毒。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0.8-2.3 ng/L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高TBG血症,医源性甲亢,甲亢治疗中及甲减早期TT3呈相对性增高,碘缺乏性甲状腺肿病人的TT4可降低,但TT3正常,亦呈相对性升高。降低:甲减,低T3综合征(见于各种严重感染,慢性心、肾、肝、肺功能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低TBG血症等。

  T4(甲状腺素)   45-145 ng/L

  临床意义   增加:甲亢,高TBG血症(妊娠,口服雌激素及口服避孕药,家族性),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肝炎,肥胖症,应用甲状腺激素时,进食富含甲状腺激素的甲状腺组织等。降低:甲减,低TBG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病,蛋白丢失性肠病,遗传性低TBG血症等),全垂体功能减退症,下丘脑病变,剧烈活动等。

  TSH(促甲状腺激素)   0.27-4.2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甲减,异位TSH分泌综合征(异位TSH瘤),垂体TSH瘤,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 降低:继发性甲减,第三性(下丘脑性)甲减,甲亢CTSH瘤所致者例外,EDTA抗凝血者的测得值偏低。

  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2.8-7.1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 降低:甲减。

  FT4(游离甲状腺素)   12-22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应用甲状腺素治疗时。 降低:甲减,应用T3治疗时。

  维生素A(视黄醇)  0.5~2.1μmol/L 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婴儿特发性高钙血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维生素A中毒,应用口服避孕药时等。 降低:维生素A缺乏症,甲减,肝、胃肠及胰腺疾病,慢性感染,播散性结核病,类癌综合征,蛋白营养不良,应用胆酷胺、矿物油及新酶素等。

  维生素B1(硫胺)   0.0~75.4nmol/L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白血病,淋巴瘤。 减低: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慢性乙醇中毒,营养不良,甲亢,长期腹泻,妊娠,心衰,剧烈运动,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硫胺不敏感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6   14.6~72.8nmol/L nmol/L

  临床意义   维生素B6包括比哆醇、比哆醛和比哆胺三种存在形式。 降低:慢性乙醇中毒,营养不良,尿毒症,小儿惊厥,吸收不良综合征,妊娠,糖尿病(尤其是妊娠糖尿病),应用青酶胺、左旋多巴、乙醇、异烟肼及口服避孕药时等。

  维生素B12(氰钴胺)  162~694pmol/L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肝功能不全,药物性胆汁瘀滞,蛋白营养不良等。 降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吸收不良综合征,妊娠后期等。

  叶酸(叶酸盐)   4.1~20.4nmol/L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肠盲袢综合征,恶性贫血。 降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甲亢,乙醇中毒,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妊娠,维生素B1,B6,B12和C缺乏症,重症皮肤病,慢性腹泻,恶性肿瘤等。

  维生素C(抗坏血酸)  34~114μmol/L 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血液透析,尿毒症,妊娠,脂痢,慢性乙醇中毒,吸收不良,甲亢等。

  维生素D   5.0~11.8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维生素D中毒,甲旁亢。 降低:甲旁低,假性甲旁低,慢性肾衰,无肾患者(以上情况主要为24,25-二羟维生素D降低),吸收不良,脂痢,维生素D缺乏所致骨软化症,佝偻病,肝硬变,肾性骨病,纤维囊性骨炎,甲亢,应用抗惊厥药、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苯巴比妥等药物时。

  维生素E(生育酚)  11.6~46.4μmol/L 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吸收不良,某些习惯性流产,胆汁瘀滞,脂痢,恶病质性贫血,早产儿伴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高非饱和脂肪酸饮食等。 近年发现,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预防恶性肿瘤和防止过氧化脂质形成作用,并可防止缺氧状态下血管壁过氧化脂质贮积,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

  维生素K   2.88±1.4nmol/L nmol/L

  临床意义   维生素K不足一般可见于吸收障碍包括膀胱纤维变、梗阻性肝脏疾病、胆结合症、胰脏机能不全、上消化道的功能性疾病。口服抗菌素治疗时能使结肠中产生维生素K的细菌死亡,因此也能导致维生素K不足。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125 :lU/ml

  临床意义   人体被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一周,患者血清中即可出现一定量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约3~4周达到高峰,可持续较长时间。若血清ASO滴度不断上升,提示近期有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对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ASO不升高,可作为与风湿病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因子(RF)

  临床意义   正常老年人可有5%阳性,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可增加,75岁以上的老年人RF阳性率为2%~25%不等,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疯、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中也出现。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RA的疾病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率高。RF在RA中阳性率70%~80%,是RA临床活动性指标。

(实习编辑:陈战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任秀黎副主任医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擅长领域: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计划生育、内分泌系统、宫外孕、病理产科

  • 费旭昭副主任医师西安市中医医院

    擅长领域:慢性结肠炎、冠心病、中医膏方对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更年期综合症、失眠等慢性疾患的调治。

  • 唐桂萱主任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擅长领域: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和老年病方面的诊治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