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见于长期禁食或少食,钾盐摄入不足;大量呕吐,腹泻和长期应用速尿等利尿药致钾排出过多而引起。临床表现以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为主的病症,失钾越多越快或同时伴有Na+、Ca+浓度增高,则症状更明显,低钾血症常与原发病的症状相混杂,易延误诊断,应加以重视。静脉补钾时,尿量须在30ml/小时以上,切勿过快或过量,严禁静脉推注。
上消化道出血时大便为黑色(柏油色),但胃肠道少量出血时,粪便外观颜色可无变化。这种肉眼和显微镜不能证明的出血称为隐血。这时医生会建议您做大便隐血试验(OB)。
2010-10-26红细胞的沉渣参考范围是0~2/HP,但常常会有病人举着超出范围的验单找医生,担心自己“肾出血或是下尿道出血”,而实际 上,很多妇女检查完后都被排除在外,因为她们的“结论”是根据经期尿样得出的,不可靠。
引起胆汁郁积导致尿中尿胆原减少的药物有噻唑苯咪唑、氨硫脲、红霉素、呋喃坦丁、磺胺二甲氧嘧啶(可逆)、磺胺二甲氧基异恶唑(可逆)、磺胺甲异恶唑(可逆)、磺胺药、甲磺丁脲、氯磺丙舒(偶见)、他巴唑、睾丸酮、甲基睾丸酮、口服避孕药、噻嗪类、氯丙嗪、普马嗪、三氟吡啦嗪和利眠宁(偶有)等。脊髓麻醉减少尿中尿胆原的机制与减少肝血流量有关。
尿胆原是由肝脏产生并经由胆道排出肠腔内的胆红素,经肠道细菌的还原作用而形成的。生成的尿胆原,一部分经粪便排出;另一部分被吸收入血,其中少部分经尿排出体外,故正常人尿中应含有少量尿胆原。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
2010-10-24正确地调整尿液的酸碱度常可增强药物的疗效。有作者报告,调整尿液酸碱度可提高疗效60%~90%左右,反之,不适当的尿液酸碱度有利于细菌的增殖或影响抗菌药效能的发挥。根据对尿液酸化、碱化的不同可将抗菌药分为以下三类。
改变血液的酸碱值,真的单靠吃某些食物就能办得到吗?截至目前为止,无论是西方营养学家,还是东方的中医至今仍找不出科学根据,可以证明这种说法。以生理学的观点认为,人体有自行维持血液酸碱值平衡的机制,恐怕不是只靠吃某些食物能改变。而且,若想靠吃某些食物改变血液酸碱值,那要吃多少量?到目前完全没有数字或研究可以证明。
2010-10-23对血培养不够重视以及不规范的血培养,除了会导致病原菌的分离率低,还很难评估病原菌是污染还是与感染有关,致使临床治疗往往出现臆断用药、漏检病菌等情况,从而导致耽误治疗时机、治疗费用高昂甚至治疗失败的情况。因此,围绕血培养的一些关键环节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检查白带是否正常,要从量、色、质地、气味几方面观察。正常的白带应该是乳白色或无色透明,略带腥味或无味;其分泌量、质地受体内雌、孕激素水平高低的影响,随月经周期而有量多量少、质稀质稠的周期性变化。
2010-10-22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
2010-10-21尿液,是肾内科大夫不容忽视的,不仅检查身体时要做尿常规检查,在临床治疗中,也要经常观察尿液的变化,这不仅包括尿量,还包括其颜色、气味等。这些变化对临床肾病诊断有什么意义?针对此问题,某肾病医院的张灵芝主任给我们作了系统讲解。
2010-10-21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根据畸形和均一型红细胞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畸形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畸形红细胞>50%)和以均一型红细胞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均一型红细胞所占>50%)两种。
血中肌酐主要经肾小球滤过,但不被肾小管所吸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各种肾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肌肉损伤、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减低见于进行性肌肉萎缩、白血病、贫血、肝功能障碍及妊娠等。
2010-10-19